疫情如果继续下去,普通人应该如何 生活,我是陌上花开,这个问题我来回答。
我就是一个普通人,疫情在家封控第二十三天了。这二十三天里,没有出去打一天工,也没有卖一斤货,没有一分钱收入。
最不妙的是前几天,大半夜里,老爸还发高烧了,一量体温39.5度,可不敢拖延,因为不怕一万,就怕万一,毕竟老爸八十多了。
我赶紧打了120,去了发烧门诊。去了让交一千元,做核酸,做CT,抽了血,验了尿。还没吃药,老爸的烧就退到了37.5。
但来了医院,必须隔离,因为这是发烧门诊。我和老爸被关进小病房里,不让出屋,说乱跑报警。吃饭点餐,有人送,和坐监狱一样。
老爸持续低烧,按呼唤器,医护人员送来两盒退烧药,别说,吃了也有效果,老爸退烧了。
24小时后做二次核酸,检验阴性。把老爸转入急诊,急诊说问题不大,输输液回家吧,因为疫情严重,万一在医院感染了新冠,可就麻烦了。
我想也是,我老爸80多了,万一感染了新冠可能很难抗过去。赶紧让医生开了药,输上液。
输完液,就让救护车把我和老爸送回家了。对了,就诊卡一结算,一千块就剩下了60多,这个月真是雪上加霜
所以说,疫情如果继续下去,千万别生病,千万别生病,千万别生病,重要的事情说三遍。
大胆一点,不要如果,疫情肯定会继续下去,时间会很漫长。
对此,现在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,。
不要再期待疫情会和上次的“非典”一样,会突然消失。
无论如何,日子还得继续过,中华民族经历过一次次的劫难,不是都挺过来了吗?
这次的疫情,相比而言,比较小儿科。

作为普通人而言,其实咱们可选择的余地很小。
只能注重于省吃俭用,自身挖潜,别的就别琢磨更别做梦了。
首先,你必须尽量能够保证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。
这可以让你自己以及你的家人,在未来的日子里,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。
历史上那些传承千年的家族何以能够传承下去?
无非就是家有余粮,有余钱。
或者关起门来吃喝不愁。
或者遇到风险溜之大吉。
总之有钱有粮,是抵御风险的首要条件。
如果没有太好的办法“开源”,那么你就尽量“节流”吧。

这些年经济发展很快,大家舒服日子过久了,嘴也刁了,家里的东西也只买不修了。
以后是否还能够有这种舒服的日子过,说不好也不好说。
从全球来看,本来经济就缺乏新的增长点,大家日子都不好过,因此越来越矛盾重重。
疫情再这么一折腾,即使是大漂亮国,也快家无余粮了。
疫情无疑加重以及加快了这种世界性的风云变幻,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,打好自家的小算盘。
别说我扯远了,其实你家的菜价,肉价,一直和华尔街息息相关,千丝万缕,斩不断理还乱。
总之就是一句话:节俭一点吧。

另外作为抵御风险能力比较弱的普通人,这时候就要抛弃“一夜暴富”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了。
尽量减少投资,多保留点儿货币,现在不是进取的好时候。
一辈子辛辛苦苦攒点钱不容易,别听忽悠,相信传销或是P2P。
这年月,他们自己都挣不出来10%以上的利润,拿什么给你发高额利息?
也别惦记做小买卖,这年月实体经济不好做,赶上“全员静止”封闭你三五个月,哭都没地方哭去,直接干倒闭。
辛辛苦苦赚了钱,也无非是替房东还贷款,给员工发工资,自己所剩无几。
作为普通人,您也别再雄心壮志了,踏踏实实的打工活着,比啥都强。

农村来城里打工的,其实选择面反而宽裕,大不了回老家种地,总是能保证有碗饱饭吃。
城市底层如我一样的“社会贤达”,打工人家嫌老,退休人家嫌早,是最艰难不过的。
这时候就要稳定心态,先保证自己心情愉悦,千万别得病,这岁数已经开始病找人了。
然后根据自身情况,干点儿力所能及的,不要沉迷于往日的辉煌,坦然正视现实。
办法总比困难多,思维灵活点儿,没有过不下去的。
比如我,把北京房子租出去,自己搬到京冀交界的地方居住,中间差价足够我悠然自得了。
听着挺邪乎,其实没多远。
我北京的房子离天安门10公里,现在也无非就是离天安门30公里。
举例说明的意思就是:开动脑筋想办法,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。

疫情这事儿,一时半会儿完不了,大概率是会在多年后,经过不断变异,毒性越来越低。
最终变得和普通感冒一样,从此与人类共存。
因此对于这段时间的普通人,可以参考朱重八的策略:高筑墙,广积粮,缓称王。
所谓“高筑墙”,不是让你在楼道里砌墙,您要这么干,邻居不急眼,物业也得急眼。
这里的“高筑墙”,是指增加自己家抵御风险的能力。
如增加家庭储蓄,储备够全家人吃十天半个月的食物,该省吃俭用一些,尽量省吃俭用一些等等。
“广积粮”就别说了,顾名思义就是想尽办法增加收入。
有那闲着没事儿喝酒吹牛的时间,干点儿什么不好?
“缓称王”就是别惦记发财当老板,踏踏实实打工,踏踏实实积蓄力量等待时机。
凑合活着吧,别老惦记理想,追求,奋斗。
你爹妈生你的时候,没想过要给国家生个伟人。

进入2022,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感觉到,苦日子要来了。
2022,也许是过去十年,最苦的一年。
但愿,不是未来十年,最好的一年……